改写后的文章:
---
作者|冷研作者团队-楠木
字数:8095,阅读时间:约24分钟
展开剩余82%编者按: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仅是中国历史中的一座里程碑,也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。这是东方国家首次在正面战场上战胜西方殖民势力,一直是历史教科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。然而,课本里简短的几百字内容,无法展现这场战争的复杂性与曲折性,仿佛郑成功轻而易举地便收复了台湾。事实上,这场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,郑成功多次濒临失败,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,他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与准备。本文将详细讲述郑成功如何决心收复台湾,并为此所做的种种准备。
谁能赤手斩长鲸,不愧英雄传里名。撑起东南天半壁,人间还有郑延平。
——丘逢甲
常被称为“国姓爷”的郑成功,原名郑森,字大木,出生于1624年8月28日,地点是日本平户藩。恰逢此时,荷兰人也开始在台湾实施殖民,似乎注定郑成功的命运与台湾紧密相连,他的任务似乎就是驱逐这些西方殖民者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,是明末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枭雄,他与荷兰人的关系十分微妙,充满了复杂的权力博弈。
自1601年荷兰人首次来到东方,他们便期望能够与中国直接进行贸易。然而,由于明朝政府当时严密限制海上贸易,荷兰人的愿望屡屡受挫,甚至引发了多次海盗袭击。荷兰人不懈地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,试图通过武力逼迫中国开启贸易大门。1624年,他们直接占领了澎湖岛,掳掠居民并在岛上修建城堡。这一行为迫使福建地方政府集结重兵准备驱逐荷兰人,最终经过海商李旦的调解,荷兰人撤离澎湖,并前往不受明朝直接统治的台湾大员港。在这一过程中,郑芝龙作为李旦的义子,充当了荷兰人和福建政府之间的翻译。
台湾当时是李旦、颜思齐和郑芝龙的海盗集团根据地。据史料记载,荷兰人最初在台湾落脚时,实际上是向这些海盗集团缴纳租金才得以在岛上生存,之后才逐步占领岛屿。郑芝龙与荷兰人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合作与对抗。两方通过联合,开始在台湾海峡进行大规模的掠夺,攻击西班牙、葡萄牙以及与他们有贸易往来的中国商船,从中获利。随着李旦和颜思齐相继去世,郑芝龙成为新的海盗集团领袖。
在1628年,郑芝龙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后,在朝廷和荷兰人的支持下,开始打击其他海上势力。荷兰人希望借此机会,打开同中国的贸易大门。然而,明朝政府并不愿意直接与荷兰人进行贸易,且有意通过武力驱逐荷兰人,而郑芝龙则希望垄断这一商路,避免荷兰人直接进入中国市场。两者的矛盾逐步激化,直到1633年达到顶峰。
荷兰人决定采取军事手段逼迫郑芝龙让步。1633年7月12日,荷兰人联合大海盗刘香袭击厦门港,一举摧毁了郑芝龙的舰队,随后展开了大规模的海上劫掠。郑芝龙被迫采取示弱策略,借助明朝政府的支持,积蓄力量,准备与荷兰人进行决战。在10月22日,他设下圈套,引诱荷兰人在料罗湾与自己决战。出乎荷兰人意料,郑芝龙利用改装的小型战船发动火攻,成功打乱了荷兰人的部署,使他们损失惨重,狼狈撤回台湾。尽管如此,郑成功并未进一步追击荷兰人,而是主动与他们讲和,承诺只要荷兰人不再进犯大陆沿海,他将继续允许更多中国商船到大员港进行贸易。荷兰人得以稳定货源,郑芝龙则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,并在东南沿海逐步整合海上势力,成功垄断了中国的对外贸易。
荷兰在台湾的殖民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果。通过长时间的努力,他们在大员(即今日的台南)建立了以热兰遮城为核心的防御体系,并通过招募中国流民大规模开垦土地。随着势力不断扩张,荷兰人逐步征服了台湾周围的土著居民,传教工作也得以顺利进行。与此同时,荷兰人成功驱逐了盘踞在台湾北部的西班牙势力,收取巨额税收,岛上的砂糖、鹿皮等高价值物产也成为了他们的收入来源。
台湾的地理位置,使得荷兰人能够从战略和商业上受益匪浅。通过在台湾的控制,荷兰东印度公司能够截断漳州与马尼拉之间的贸易,进而切断西班牙与中国及日本的商业联系。与此同时,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对中国的商品,如生丝、砂糖、丝织品、瓷器和药材的采购,不断积累巨额利润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喜配资-嘉喜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平台配资炒股-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